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起床、穿衣、吃饭、上幼儿园、收拾房间等等,希望通过实现这些日常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往往由于孩子拒绝配合而变得复杂起来。有的家长为了得到孩子的配合,会采取各种方式,如哄、劝、诱导,甚至命令、威胁、贿赂、惩罚等。但这些方式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妥当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要消极否定,随意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把玩具洒落一地也不去收拾时,有的父母就会说:“瞧,你把这儿弄得这么乱,我真不明白当初我干嘛要给你买这么多玩具!”当孩子为了看动画片而不理会母亲要他倒垃圾的要求时,母亲也会说:“你没听到我跟你说话吗?真不听话!”正是在这种不经意中,父母把对孩子的不满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语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而经常受到父母否定的孩子往往会拒绝听从父母的任何要求。


  第二,父母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要含糊、笼统。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必须注意要求的具体明确性,要便于孩子理解。那些笼统抽象的要求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地理解父母的要求。如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要求孩子“请收拾好你的房间”,年幼的孩子可能会理解为“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壁橱里”,而父母的要求则是“把书放进书架,衣服放进柜子,玩具放入箱子中”。因此笼统、含糊的要求极易造成儿童理解的偏差,妨碍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第三,父母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


  幼儿由于其能力所限,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而成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凡是成人所肯定、认可的行为,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因此,父母要经常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强化其行为动机。此外,表扬所带来的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要求,配合父母的行动。


  第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可适当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因为选择是权利的体现,这能使孩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服从要求。一旦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他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

点赞(1) 领红包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宝宝
助手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