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英国心理学家海德开创性地提出了归因理论。归因,就是指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人们的情绪体验和后续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积极的归因,指将事件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于可控的内在因素,如成功是因为努力,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等,这种归因方式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强大的动力。

消极的归因则是将成功与失败都归结于不可控的或外在的原因,如成功是因为运气好,失败是因为太倒霉等,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会使人产生负性的情绪体验,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改善其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养成。

案例描述

“老师!老师!我们班和一班快要打起来了,您快去看看吧!”年段拔河比赛结束后,我回到办公室还没休息两分钟,我班几名学生就冲进办公室气喘吁吁地向我报告。

我几步跑到事发地点,发现我班和一班各有几名学生仿佛“两军对垒”般横眉怒目,小拳头捏得紧紧的。我稳了稳自己的情绪,示意他们先各自回教室去。

回到班级,我尽量心平气和地开始了解情况。原来刚才的拔河比赛中,我们班在和一班的冠亚军决赛中败下阵来。没能夺冠,我班学生本就情绪低落,一班的几个调皮男生又恰巧在谈论比赛时表示我班实力不如他们,几名男生不服气,就和他们争论起来了,于是就出现了“两军对垒”的一幕……

分析诊断

听完学生的讲述,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是一件极坏的事情,若不是学生及时报告,也许会酿成群体性冲突事件,后果难料。但凭着教育者的职业敏感,我立刻意识到,这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面对不够理想的成绩或现状,小学生往往无法进行正确归因,而错误的、消极的归因方式将持续影响其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此时如果我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对于归因方式的积极干预,仅仅只是说教肯定行不通,学生们不一定听得进去,如果让他们自己逐步深入思考,最终说出我想告诉他们的道理,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所以我在接下来的处理过程中分了几个步骤并采取了一些后续措施,使这件小小的对抗风波变成了一次极佳的教育契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引导过程

1.稳定学生情绪

面对这场群体性矛盾冲突,我没有气恼地直接批评教育,而是首先稳定他们的情绪,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表示理解,肯定其行为中隐含的积极因素,即对于班级荣誉的维护和热爱。以下为对话片段。

我:“老师特别理解你们此时的心情。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学生纷纷表示“他们欺人太甚”,“是对我们的侮辱”。

我:“我听出来了,你们都很热爱集体。但你们刚才的表现,究竟是在维护集体尊严呢,还是在损害班级荣誉?”学生沉默。

2.澄清不合理归因

我们常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要想引导学生正确归因,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目前的归因风格,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归因的不合理之处,让学生意识到消极归因会对我们今后的成长极为不利。

所以,稳定学生情绪后,我又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以下为对话片段。

我:“大家再想想,今天的事全都是一班同学的错吗?我们自己有没有责任?”

学生继续沉默。良久后,班长举手表示“如果我们当时不理他们,就不会吵起来了”。学生纷纷点头赞同。

我适时总结:“是啊,任何时候与别人发生矛盾,我们都要首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错,如果错,错在哪里。”停顿一会儿后,我接着说:“其实我很理解你们,拿了亚军,心里不服气,是吗?那你们想过我们为什么会输给他们吗?”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们班同学个子小,所以力气也小”,有的说“他们运气好而已”。

我引导道:“我们先不讨论个子、力气、运气的问题。大家都来说说,一班哪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我们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一番讨论后,小组汇报。有的说“他们重心压得比我们低”,有的说“他们比赛时喊着口号”,有的说“他们拔河时身体都是往后倒的”,还有的说“他们体育课都在训练”。

于是我总结道:“你们看,并不是我们个子比他们小,也不是他们运气比我们好,而是在拔河比赛这件事情上,他们比我们努力多了,他们认认真真训练,掌握了拔河的技巧,所以才能拿第一。我觉得,他们的第一名,是实至名归的。”学生们若有所思,纷纷点头。

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再想想,这场矛盾,问题究竟是出在一班身上,还是我们自己身上?”

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最后,我又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件事:“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做错了事,我们就要勇于承认错误。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学生短暂沉默后,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大意是去跟一班道歉之类。

从谈话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将这次群体性矛盾错误地归因于对方出言不逊,而将拔河失利错误地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而对方只是运气好。

正是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导致了他们消极的情绪体验及行为:因为觉得本班学生个子小、力气小,本就内疚加无助,又觉得对方班级取胜不过是因为运气好,心里难免气愤、产生敌意,再加上对方的取笑,各种情绪纠缠到一起,于是,这场群体矛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学生暴露自己消极的归因方式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引发群体性矛盾,问题更多出在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而拔河比赛的失利,主要原因是努力不够,这样他们才能从中吸取教训,并主动承认错误,采取弥补措施。

3.渗透“成功源于努力”的意识

没有人天生就能获得成功,成功取决于一个人的努力程度。积极归因训练,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学生渗透“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丰硕的果实总是离不开汗水的浇灌”的思想。

经过生生、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学生终于意识到,一班因为足够努力,所以才能获得冠军,他们的成功无关运气。接下来,我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具体方法,如此,这场风波才能真正变成学生成长的助推剂。

于是,我以即将举行的班级美化布置评比为契机,引导学生不遗余力参与其中,各展所能、各尽其责。以下为对话片段。

我:“道歉之后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难道你们就这样甘拜下风了吗?”

学生们头摇得像拨浪鼓。

我趁机抛出“诱饵”:“眼下就有一个好机会。下个月有班级美化布置评比,你们打算怎么做?”

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眼睛里闪着光芒,有的说“我们可以早点准备”,有的说“我们可以去查查资料,学习一下”,还有的说“可以去其他班参观一下,看看人家是怎么布置的”。

我鼓励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老师陪着你们一起,好好努力,证明我们是最棒的!”

教室里掌声一片……

4.强化欣赏,悦纳自我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积极的归因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强化、矫正训练。

在接下来的课余时间,我班的学生就像充足了电一样,热情高涨地投入班级美化布置评比准备中。从搜集整理资料、投票确定布置方案,到具体分工、板块划分与内容安排等,他们都经过充分讨论,甚至连究竟该使用粉笔还是水粉颜料,他们都专门去请教了美术老师……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不遗余力地肯定他们的点滴付出:“这个点子太棒了!你肯定查了很多资料。”“这个内容非常有价值!你花了不少时间吧?”……

这个过程其实等同于将这场班级美化布置活动细化为很多个积极归因训练环节,学生每付出一点努力,每前进一小步,我都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了如此全力以赴的努力,一个月后,我们班在评比中如愿以偿地获得第一名。

当我再一次和学生谈话,问及获得第一名的原因时,学生们纷纷给出“努力”“准备充分”“团结一心”等回答。那一刻,我满心欣慰地笑了。这次集体谈话,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无需多言,他们都明白,成功源自于自身足够的努力。

在后来的班级教育中,我一直重视对学生积极归因方式的训练和引导,而我们的班级,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团结,越来越优秀。

案例反思

案例已经发生很久了,但我的思考从未停止。教育无小事,事事指向学生的未来。如果我在“拔河”事件上以简单训斥了事,那么就错失了教育的绝佳时机,甚至可能对部分学生后续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所幸我及时对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积极干预,引导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使学生逐渐学会失败时客观评价自己,决不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保持积极情绪,在实践中加大努力程度,学会以阳光的心态拥抱他们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挑战。

教育,如同一场长途跋涉,老师的每一次教育、引导,仅仅只是学生漫长生命历程中的一滴水而已。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对于生命而言,这每一滴水都是极其珍贵的。

思之,行之;再行之,再思之——愿所有同行共勉之。


点赞(0) 领红包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宝宝
助手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