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尝葡萄》
活动目标: 1、幼儿感受秋天水果丰收的喜悦,通过自身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2、幼儿体会维吾尔族舞蹈热情、活泼的风格,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熟悉()歌曲的旋律,学唱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 2、了解葡萄是藤状植物,生长在棚架上,新疆是我国产葡萄最多的地方;维吾尔族人家家户户在自己的院子里都种满了葡萄。 活动过程: 1、律动入室:根据《快乐的小乌龟》的音乐模仿“小乌龟”的动作进入教室。 2、出示挂图,引导幼儿欣赏新疆的民族风俗: 3、教师讲述歌词内容,引起幼儿倾听和学习的兴趣: 4、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了解乐曲的结构,感受乐曲的风格: 5、引导幼儿学唱新歌: (1)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听完后说说歌曲唱了些什么,初步了解歌曲旋律与内容。 (2)幼儿再次欣赏教师范唱并尝试拍打切分节奏,体会维吾尔族音乐的活泼风格。 (3)组织幼儿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歌词?” (4)让幼儿听歌曲自由探索用动作记住歌词的方法。 (5)引导幼儿尝试边做自己创编的动作边学唱歌曲,将歌词与动作相匹配。 6、请幼儿与教师一起边唱边表演自己创编的舞蹈,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同伴间相互学习动作表演,以丰富幼儿的新疆舞蹈动作。 6、活动小结:讲评幼儿学习新歌及创编动作的情况。 7、律动出室:根据《快乐的小乌龟》的音乐推出教室。
(2)大班上学期音乐教案《尝葡萄》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维族儿童的基本特征,对维族歌曲产生喜爱之情。 2.学习歌曲,尝试进行表演。 3.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二、活动准备: 1、事先请一名女孩打扮成维族小姑娘的模样。 2、维族服饰,表现维族风情歌舞的录像带或教学挂图《维族小姑娘辫儿长》。 3、音乐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1、观看教学挂图,简单了解维族的民俗常识。 2、访问"维族小姑娘",初步理解歌词,熟悉歌曲旋律。 (1).教师将维族小姑娘请进活动室,鼓励幼儿大胆访问她。 师:宝贝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漂亮的维族小姑娘,让我们快快把她请进来吧! 师:美丽的小姑娘,请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了?你从哪里来? 你能用唱歌的形式来回答吗?(鼓励幼儿也来访问) (2).教师总结提出的问题,讨论维族小姑娘唱的歌曲内容,重点理解"几岁和几根正相当"。 3、教师和维族小姑娘共同边唱边表演,请幼儿欣赏并轻声跟唱,对于歌曲中的难点如:切分音符,教师应用肢体动作来帮助幼儿感受并理解。 师:宝贝们,有一个地方啊老师觉得你们唱的跟老师不一样,下面你们仔细听老师再唱一遍这个地方。 师:下面看老师做动作来表示这个地方的节奏,宝贝们认真看! 4、幼儿随音乐自编动作演唱歌曲。 师:老师把这首好听的歌变成了舞蹈跳给宝贝们看,你们也把它编出来给老师看好吗? 四、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幼儿身穿维族服饰,自由表演《尝葡萄》。 五、活动效果及反思: 通过活动幼儿了解维族儿童的基本特征,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对维族歌曲产生喜爱之情。
(3)大班语言游戏活动教案《狐狸和葡萄》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倾听故事和观看情景表演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习儿歌。(重点) 2、在学学、做做、演演的过程中感受小狐狸的憨厚可爱和老狐狸的憨厚可爱,体验学习儿歌带来的乐趣。(难点)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不同形态的小狐狸6只,老狐狸1只。 2、葡萄园背景图一张。 3、情景表演的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一、倾听故事,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①教师讲述故事。 ②提问:故事讲完了,我要考考你们,刚才我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③葡萄园里面有什么? ④青葡萄和紫葡萄长在什么地方呢? ⑤葡萄藤长什么样子?一起用小手画一画。 ⑥总结葡萄园的美景:青葡萄、紫葡萄,长长藤儿弯弯绕。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2、继续学习儿歌的第一段。 ①小狐狸想来干嘛?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一起学说:“小狐狸急的跳,好像尝尝啥味道”。 ②他们想了哪些办法呢?一起学学看。 ③最后都怎么样了呢? ④他们的心情如何? ⑤游戏:我可以把刚才听的故事变成一个游戏,想玩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⑥总结第一段儿歌:这个故事不仅可以变成游戏,还可以变成好听的儿歌,听好。 ⑦一起学说第一段儿歌的第一段。 二、观看情景表演,了解第二段故事内容。 1、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看我的表演。 ①教师配乐表演。 2、提问你刚才看到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①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吃到葡萄?(学说:叠罗汉)。 ②有几只小狐狸在叠罗汉? ③这个办法是谁想出来的?他怎么想出来的呢? ④学说“青葡萄,咱不要;紫葡萄,往下抛” ⑤葡萄什么味道的呢?闭上眼睛尝一尝吧。 3、刚才发生的故事我也可以编成一段儿歌,听好。 ①老师念第二段儿歌。 ②跟我一起说说看吧,记得加上动作。 三、完整表演儿歌。 1、这一段儿歌加上前面那段儿歌就变成了一首完整的儿歌,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2、现在我们转身表演给客人老师看,记得把动作做出来哦。 四、自然结束活动。 1、孩子们,你们喜欢今天的故事吗?你们喜欢这群狐狸吗?为什么? 2、总结:团结起来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教学反思】 这首儿歌的内容比较的长,篇幅也很大,要让孩子在短短的30分钟内掌握这首儿歌是有一点难度的。我根据这首儿歌的特点,将这首儿歌分为两段,第一段采用常规的故事理解,第二段用音乐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猜测、理解。设计好这样的大框架,我再去对每一个环节的难点进行一一的化解、落实。本次活动我主要是用图片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学的很投入,不论是语言还是动作,都能一一的反馈给老师。 附《狐狸和葡萄》 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走过一个果园,他停在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无法够到葡萄。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得到葡萄。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这时正要摘葡萄的孔雀说:“既然是酸的那就不吃了,”孔雀这时又告诉了准备摘葡萄的长颈鹿,长颈鹿没有摘,长颈鹿告诉了树上的猴子,猴子说:“我才不信呢,我种的葡萄我不知道吗?肯定是甜的,”猴子说着便摘了一串吃了起来。 教学反思: 这首儿歌的内容比较的长,篇幅也很大,要让孩子在短短的30分钟内掌握这首儿歌是有一点难度的。我根据这首儿歌的特点,将这首儿歌分为两段,第一段采用常规的故事理解,第二段用音乐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猜测、理解。设计好这样的大框架,我再去对每一个环节的难点进行一一的化解、落实。本次活动我主要是用图片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学的很投入,不论是语言还是动作,都能一一的反馈给老师。
(4)大班科学教案《会跳舞的葡萄干》含反思
教学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雪碧里的变化过程,并能正确描述自己的发现。 2.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观察习惯。 3.乐于参与探究活动,在小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大表格一份、记录表。 2.学具准备:一杯水、一杯雪碧、一份葡萄干、一个托盘、记号笔等每组一份。记录表每组2份、芸豆、弹珠、红豆若干。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两瓶水,引起观察兴趣。 桌上的两杯水一样吗?有气泡的那杯水,你有什么发现? 二、出示葡萄干,引起探索。 1.幼儿猜想:同样大小的葡萄干放在两杯水里会有什么反应呢?(教师表格记录) 2.操作验证,并记录。 3.分享交流结果。 三、观看视频,总结提升。 1.观看视频,了解原理。 2.师幼小结: 原来这是因为当葡萄干沉入杯底时二氧化碳气体就吸附在表面,使葡萄干变轻浮到液面上来,小泡泡破了,葡萄干就沉下去了。 四、再次实验,经验迁移。 让我们一起来试试,仔细用眼睛观察一下,这些材料是不是也能像葡萄干一样上下跳舞呢?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绿色的表格里。会跳舞打“√”,反之打“×”。 活动延伸: 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去做一做这个实验。 活动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5)大班美术教案《葡萄熟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揉、团、粘的方法制作成熟的“葡萄”。 2.体会手工制作葡萄的乐趣和美感。 3.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材料 1.丰收了的葡萄园图片。 2葡萄图片。 3.皱纹纸若干。 4.胶水、画有葡萄叶子的画纸每个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许多水果都成熟了,有苹果、香蕉、梨、山楂、桔子、桃子,等等。今天,我要带大家到美丽的葡萄园去看看。 2.感知葡萄的颜色。 谁来说一下,葡萄是什么颜色的?许多种:绿色、紫色、黑色等。 3.讨论葡萄的形状。 谁来说一下,葡萄是什么形状的?圆圆的、椭圆形的,一颗颗葡萄都跟自己的好朋友紧紧地抱在一起 整串葡萄看起来:上宽下窄、上密下疏、像一个倒三角。 4.师幼共同探讨制作葡萄的方法。 (1)你们想不想让我们班的葡萄架上也结满葡萄? (2)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把皱纹纸变成葡萄。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示范制作葡萄,引导幼儿把皱纹纸团揉成一个很像葡萄的样子。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幼儿自取皱纹纸,团揉成球,并提醒幼儿用双手食指、拇指、中指一起团,用力把纸团紧,要从上往下粘。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引导幼儿把葡萄粒粘在硬纸板上做成葡萄串。 提醒幼儿要从上往下粘,葡萄串上面要紧,下面要松,上面的葡萄要多些,下面要少些。 6.作品展示。 引导幼儿共同欣赏,体验丰收的喜悦。 活动反思: 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不同答案。活动中多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幼儿通过本次的活动,生活和自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周围的事物都有了较好的认识。
(6)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妈妈摘的葡萄》
内容简介 大山里,有狐狸的家,小狐狸在家里饿得呜呜大哭。狐狸妈妈翻山越岭为饥饿的小狐狸摘来葡萄,路上却遇上猎人,为救小狐狸,她冒死引开猎人。小狐狸尽管从此再也没 见到妈妈,可妈妈放在树下的葡萄却生根发芽一年一年地长了起来,结了串串果实。小狐狸吃着甜甜的葡萄,感受着妈妈伟大的爱。 主题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母爱。整篇以“爱”为主题线索,故事中并无提及一个“爱”字,而母亲对孩子伟大、无私的爱却从头至尾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情节分析 在小狐狸呜呜的哭声中,故事开始了。 左等右等,妈妈还没回来,饿坏了的小狐狸呜鸣大哭,小可怜的样子,不禁勾起了读者的同情心。 妈妈终于找到了葡萄,准备回家。想着小狐狸马上就能吃到可口的葡萄,让人禁不住为她们高兴。 就在此时,惊险的一幕出现了:猎人来啦!在妈妈的大声叫喊之中,故事也推向了高潮,读者为小狐狸的命运紧紧捏着一把汗。 故事的结尾凄凉又温馨:孤独的小狐狸,终于感受到妈妈浓浓的爱! 角色分析 故事一开始,小狐狸紧闭双眼呜呜大哭的场景着实让人揪心,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视线。而随后一页上母子相视而笑的温馨场面又感人万分,这也是整篇故事中母子唯一在一起的情景。山洞虽小又暗,小狐狸依偎在妈妈身旁幸福的表情却清晰可见。小狐狸在等待妈妈时露出洞口的那张小脸、微张的小嘴、惊恐的眼神,之后的嚎啕 大哭显示出她的弱小与孤独无依,这也是妈妈拔腿飞奔的动力所在。狐狸妈妈不管是去或回,身姿都是绷紧的,她心中的担心与归心似箭一览无余。 当发现猎人后,狐狸妈妈张大的嘴,让那份焦灼与极度担心充斥读者的耳旁;雪地上小狐狸孤单又落寞的神情,让人心生无限怜悯。 最后一页,当小狐狸终于明白了妈妈的爱意后,湖中涟漪映射出妈妈欣慰的笑容,恍若隔世,母子重又相见,那份浓浓的爱也达到了高潮。 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故事场景很简单,所有的背景都以水墨画大面积渲染,似有若无。而每页上最冲击眼球的,就是狐狸那火红的身影,就像妈妈那深深的爱,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故事开始部分的背景都是冷色调,烘托了孤独、伤心的气氛:故事结尾部分的暖色调,特别是那无处不在的紫葡萄,让妈妈那深厚的爱尽收眼底。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故事中所有的背景都似有若无,而山洞旁飘飞的几片枯叶,陪伴着小狐狸经历难过、紧张与无助;成群结对南飞过冬的飞禽,映衬着狐狸妈妈虽然孤单却为了宝宝而坚定、坚强的身影。几处细节,却将主题无限升华。 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语言非常朴实,却诠释出了妈妈那深厚的爱。 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摘、跑、翻、叼、叫”等,无不显示着妈妈对小狐狸深厚的母爱。 活动设计 1.设计思路 初次翻阅《妈妈摘的葡萄》,第一眼吸引我的,是每页上那火红的身影。满眼火红之中,有小狐狸的哭泣、紧张,有狐狸妈妈的奔波、焦急。第二次细读,还是那片火红,满眼火红之中,发现了小狐狸的难过、孤独、无助,狐狸妈妈的辛苦、紧张、坚定。放不下,于是再次阅读,那浓浓的爱尽现眼前,禁不住潸然泪下。心中有隐隐的痛,那是为狐狸妈妈的去世、小狐狸的孤苦无依;心中又有无限的感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爱自己的妈妈。 学龄前的孩子,妈妈对于自己的爱可能还无法真切体会,有时还难免对辛劳的妈妈发发脾气、使使小性子。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用这个充满爱的故事来感动孩子,使他们能 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拳拳爱心呢! 2.活动目标 (1)观察图画中狐狸妈妈的行为,理解故事角色的情感。 (2)尝试在情景中“摘葡萄”,体验妈妈的辛苦与爱。 (3)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3.活动准备 图画书《妈妈摘的葡萄》、PPT课件 妈妈关心孩子的相关图片或录像 场景布置: 山坡区域:轮胎堆垒成高低不同的山坡 小河区域:在“小河”的范围内,投放各种大小的跳板或贝壳板 山洞区域:地面上铺几块海绵垫子,上方横拉几根串有铃铛的绳子(两边固定) 葡萄园区域:挂上高低不同的若干串“葡萄" 小背篓若干(同幼儿人数相等) 4.活动过程 (1)兴趣导入 一(出示第1页。)猜猜小狐狸为什么呜呜大哭?她可能遇到了什么事? 一你肚子饿的时候,谁会来帮助你? 一(出示第2页。)看看故事里,是谁来帮助小狐狸的? 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第一个出现的总是妈妈,妈妈总会想出办法来帮助我们。 (2)学做好妈妈 一妈妈会怎么对宝宝说?你来学一学。 一猜猜妈妈会怎么做?一(出示第5~lO页。)看看妈妈是怎么做的? 一仔细看,待会儿要请你来介绍:你看到了什么? 一(幼儿欣赏配乐课件。)你看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 一妈妈是怎么走路的?她为什么要这样走? 一妈妈找到了什么?她又是怎么走路的?为什么要这样走? 一听一听,故事中是怎么说的? 小结:为了让小狐狸快点吃到葡萄,妈妈再累也不停下来。 一(出示第11~13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一妈妈为什么要停下来?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难道妈妈不知道宝宝在等着她吗? 一听听你们发现的和故事里讲的是不是很像? 小结:妈妈为了宝宝能吃到好吃的东西,走了那么远的路,实在是太累了,妈妈真辛苦。 (3)我做好妈妈 一狐狸妈妈辛苦吗?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多摘些葡萄,送回家。 一(介绍场地。)这里是狐狸的家,要经过“山坡”、“小河”、“山洞”,才能到达“葡萄园”去摘“葡萄”。 一要求:每人背好小背篓,帮狐狸妈妈摘“葡萄”。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当地的条件,自主调整场地的设计,但以综合锻炼幼儿的动作技能为宗旨。) 过“山坡”的动作要求:攀爬、跳。 过“小河”的动作要求:在跳板或贝壳板上单脚跳或双脚并拢跳,不掉进“水"里。 钻“山洞"的动作要求:匍匐前进或四肢撑地爬或仰躺扭身前行,不碰到小铃发出声音。 摘“葡萄”的动作要求:触摸跳。 (幼儿分成两组,以接力赛的形式,最后比出谁摘的“葡萄”多。) 一我们帮助狐狸妈妈摘了这么多“葡萄”,感觉怎样? 小结:妈妈为宝宝做了那么多事情,再累也不怕。 (4)伟大的妈妈 一看看是谁来了?他正往狐狸家跑,怎么办? 一猜猜这么严重的一件事,妈妈会怎么做?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一(出示第13~14页。)如果妈妈不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一(出示第15~16页。)为什么只有小狐狸一个人? 一妈妈在哪里呢? 小结:妈妈为了小狐狸的安全,自己遇难了。 一(出示第17、18页。)没有了妈妈的小狐狸,生活得怎样? (5)妈妈的爱 一故事到这里,还会发生什么呢? 一看看图画书,请你来猜一猜。 一(出示第19~24页。)小狐狸为什么又哭了? 小结:小狐狸明白了妈妈的爱,所以哭了。 一你的妈妈为你做什么事,你也会很感动? —你的妈妈也为你做过许多让你感动的事情,你准备怎么回报呢?该说些什么?
(7)大班教案《妈妈摘得葡萄》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通过观察讨论,体验妈妈与其宝贝的情感。 3.理解故事中葡萄的来历,说说妈妈对自己做过的事,能想办法表达对妈妈的爱。 4.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通过观察讨论,体验妈妈与其宝贝的情感。 理解故事中葡萄的来历,说说妈妈对自己做过的事,能想办法表达对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PPT《妈妈摘的葡萄》,配套音乐及相关动物叫声。 2.葡萄架挂图、人手一支记号笔和一张紫色纸圆片。 3.幼儿知道老鹰会吃幼小动物,理解"翻山越岭"和"不辞辛劳"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非常好看的图画书,想看吗? 教师展示绘本封面,提问: 1.你猜猜故事叫什么名字呢?(妈妈摘的葡萄) 2.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上面写着字)3.你觉得故事里会讲件什么事情呢?(幼儿自由回答)故事里到底讲了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欣赏理解故事,体验狐狸母子情深。 (一)出示小狐狸哭得画面。 1.狐狸怎么哭了?(找不到妈妈了,肚子饿了……) 2.谁会来帮助他?(妈妈) (二)出示狐狸妈妈对小狐狸说话的画面。 妈妈会对小狐狸说什么? 小结:你平时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总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三)出示狐狸站在葡萄架下的画面,故事讲至狐狸妈妈摘到了葡萄。 狐狸妈妈在找什么?它是怎么找到葡萄的? 小结:狐狸妈妈是翻山越岭,跑了三座山为宝宝寻找食物,终于摘到了葡萄。 (四)出示妈妈摘到了葡萄往回跑得画面。 1.狐狸妈妈摘到了葡萄是怎么往回跑的? 2.它为什么要这样跑回家?(让幼儿自由讲述,妈妈是担心宝宝安全才拼命赶路。) (五)出示老鹰的画面,播放老鹰的声音。 1.听到老鹰的声音,妈妈会担心什么?(担心宝宝的安全。) 2.狐狸妈妈会怎么做呢?(步子迈得更大,跑得更快。) (六)出示小狐狸在洞口哭、狐狸妈妈在树下休息的画面。 1.妈妈听到宝宝的声音,说明宝宝还安全,它放慢了脚步。刚才走得急,现在为什么要停下来? 2.狐狸妈妈走了很多路,故事里怎么说的?走了很多的路有什么感觉?想干什么? 小结:狐狸妈妈摘到葡萄后急急忙忙地返回,妈妈回来时又翻过了三座山,嘴里还叼着葡萄,太累了,在确定宝宝没有危险后,才停下来休息。刚休息了一下,发生了什么事呢? (七)播放狗声及猎人和狗的图片。 (幼儿自由回答) 1.这个时候,谁最危险?(狐狸宝宝) 2.狐狸妈妈会怎么做呢? (八)播放"宝宝快跑"图片喊了之后,狐狸妈妈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狐狸妈妈知道会有不好的后果还要喊? (九)播放幻灯片至小狐狸在风雨中。 1.小狐狸没有了妈妈会怎样? 2.它会到哪找食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 (十)播放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哭的图片。 这葡萄是哪来的?小狐狸吃到葡萄为什么哭了?妈妈为了它怎样啊? 小结:妈妈为了让小狐狸吃到葡萄翻山越岭,不辞辛劳摘到葡萄,当小狐狸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为了救孩子,自己却牺牲了。 三、升华主题,进行爱的教育。 1.你平时遇到困难,妈妈是怎么帮助你的? 2.妈妈对宝宝这么关心,你怎么关心妈妈呢?你会对妈妈说什么? 3.小狐狸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山坡上的是谁? (小狐狸太想妈妈了,眼前好像看到了妈妈,而且妈妈笑眯眯的样子好像在表扬它的坚强。) 活动延伸: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画下来。 活动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观察图片为主线,让孩子对故事大胆猜测,从中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并在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角色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引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说出妈妈对自己爱的事例,知道妈妈的辛苦、不易,知道感恩,并用语言及行动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因此活动中邱老师加入了幼小衔接的内容,让孩子学会看书的方法,以及对重点字的理解和尝试复述故事,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大班教案《妈妈摘的葡萄》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 2、并理解故事角色的情感。 3、尝试复述故事。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和角色情感 难点: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绘本《妈妈摘的葡萄》及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第一页提问相关内容 ——小狐狸怎么了?小狐狸为什么呜呜大哭? ——你肚子饿的时候,谁会来帮助你呢? ——看看故事里是谁来帮助小狐狸的? 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出现的总是妈妈,妈妈总会想出办法来帮助我们。 2、狐狸妈妈会怎么做呢? ——狐狸妈妈是怎么走路的?它为什么要这样走呢? ——狐狸妈妈找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走路的?它为什么要这样走呢? 小结:为了让小狐狸快点吃到葡萄,狐狸妈妈再累也不停下来。 3、继续欣赏 ——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妈妈为什么要停下来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妈妈为了孩子能吃到好吃的东西,走了那么远的路,实在太累了,妈妈真辛苦。 4、我的好妈妈 ——你的妈妈辛苦吗?幼儿自由讲述。 5、继续欣赏故事 ——看看谁来了?他正往小狐狸家走去,狐狸妈妈会怎么做呢?如果妈妈不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妈妈为了小狐狸的安全,自己遇难了。) 6、继续欣赏故事 小狐狸为什么哭了?(小狐狸明白了妈妈的爱,所以哭了) ——你的妈妈为你做什么事情,你也会很感动? ——小狐狸会怎么做,怎么说?你的妈妈也为你做过许多让你感动的事情,你准备怎么说,怎么做? 7、完整欣赏故事 8、幼儿讲述 教学反思 《妈妈摘的葡萄》是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情节虽然没有特别的跌宕起伏,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母爱。整篇故事以母爱为线索展开,让孩子通过观察图中小狐狸和狐狸妈妈的表情、动作,猜测可能发生的事情,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充分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整个教学过程以观察图片为主线,让孩子对故事大胆猜测,从中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并在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角色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引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说出妈妈对自己爱的事例,知道妈妈的辛苦、不易,知道感恩,并用语言及行动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因此活动中我加入了幼小衔接的内容,让孩子学会看书的方法,以及对重点字的理解和尝试复述故事,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次活动目标达成,效果良好。阅读常规有待提高。
(9)大班教案《尝葡萄》
活动目标: 1、幼儿感受秋天水果丰收的喜悦,通过自身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2、幼儿体会维吾尔族舞蹈热情、活泼的风格,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3、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 2、了解葡萄是藤状植物,生长在棚架上,新疆是我国产葡萄最多的地方;维吾尔族人家家户户在自己的院子里都种满了葡萄。 活动过程: 1、律动入室:根据《快乐的小乌龟》的音乐模仿“小乌龟”的动作进入教室。 2、出示挂图,引导幼儿欣赏新疆的民族风俗: 3、教师讲述歌词内容,引起幼儿倾听和学习的兴趣: 4、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了解乐曲的结构,感受乐曲的风格: 5、引导幼儿学唱新歌: (1)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听完后说说歌曲唱了些什么,初步了解歌曲旋律与内容。 (2)幼儿再次欣赏教师范唱并尝试拍打切分节奏,体会维吾尔族音乐的活泼风格。 (3)组织幼儿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歌词?” (4)让幼儿听歌曲自由探索用动作记住歌词的方法。 (5)引导幼儿尝试边做自己创编的动作边学唱歌曲,将歌词与动作相匹配。 6、请幼儿与教师一起边唱边表演自己创编的舞蹈,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同伴间相互学习动作表演,以丰富幼儿的新疆舞蹈动作。 6、活动小结:讲评幼儿学习新歌及创编动作的情况。 7、律动出室:根据《快乐的小乌龟》的音乐推出教室。
(10)大班教案《狐狸和葡萄》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在倾听故事和观看情景表演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习儿歌。 2.在学学、做做、演演的过程中感受小狐狸的憨厚可爱和老狐狸的憨厚可爱,体验学习儿歌带来的乐趣。 3.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教学准备: 1.不同形态的小狐狸6只,老狐狸1只。 2.葡萄园背景图一张。 3.情景表演的音乐一段。 教学重难点: 在倾听故事和观看情景表演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习儿歌。 用学学、做做、演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儿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 情景表演法、提问法、图片教学法等。 一、倾听故事,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①教师讲述故事。 ②提问:故事讲完了,我要考考你们,刚才我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③葡萄园里面有什么? ④青葡萄和紫葡萄长在什么地方呢? ⑤葡萄藤长什么样子?一起用小手画一画。 ⑥总结葡萄园的美景:青葡萄、紫葡萄,长长藤儿弯弯绕。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2.继续学习儿歌的第一段。 ①小狐狸想来干嘛?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一起学说:“小狐狸急的跳,好像尝尝啥味道。” ②他们想了哪些办法呢?一起学学看。 ③最后都怎么样了呢? ④他们的心情如何? ⑤游戏:我可以把刚才听的故事变成一个游戏,想玩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⑥总结第一段儿歌:这个故事不仅可以变成游戏,还可以变成好听的儿歌,听好。 ⑦一起学说第一段儿歌的第一段。 二、观看情景表演,了解第二段故事内容。 1.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看我的表演。 ①教师配乐表演。 2.提问你刚才看到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①他们用了什么方法迟到葡萄?学说:叠罗汉。 ②有几只小狐狸在叠罗汉? ③这个办法是谁想出来的?他怎么想出来的呢? ④学说“青葡萄,咱不要;紫葡萄,往下抛”。 ⑤葡萄什么味道的呢?闭上眼睛尝一尝吧。 2.刚才发生的故事我也可以编成一段儿歌,听好。 ①老师念第二段儿歌。 ②跟我一起说说看吧,记得加上动作。 三、完整表演儿歌。 1.这一段儿歌加上前面那段儿歌就变成了一首完整的儿歌,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2.现在我们转身表演给客人老师看,记得把动作做出来哦。 四、自然结束活动。 1.孩子们,你们喜欢今天的故事吗?你们喜欢这群狐狸吗?为什么? 2.总结:团结起来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教学反思: 这首儿歌的内容比较的长,篇幅也很大,要让孩子在短短的30分钟内掌握这首儿歌是有一点难度的。我根据这首儿歌的特点,将这首儿歌分为两段,第一段采用常规的故事理解,第二段用音乐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猜测、理解。设计好这样的大框架,我再去对每一个环节的难点进行一一的化解、落实。本次活动我主要是用图片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学的很投入,不论是语言还是动作,都能一一的反馈给老师。
(11)大班教案《葡萄丰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听音乐合拍做动作的基础上,学跳有情节的新疆舞。 2、按舞蹈情节记忆动作顺序。 3、初步体验新疆舞蹈的欢快与民族特色。 4、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新疆娃娃或新疆帽一顶。 2、人手一件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1、在《水果丰收》乐曲伴奏下,复习踵趾步及摘果子等动作。 2、了解《葡萄丰收》舞蹈情节。 (1)教师出示新疆娃娃或新疆帽,幼儿观察并说出这是新疆小朋友以及新疆人最爱跳舞的特点。 (2)教师讲解舞蹈情节。 3、学跳舞蹈。 (1)教师示范,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舞蹈,幼儿观察并说出老师跳了些什么动作。 (3)先练习“手”的动作。在座位上坐着做、站起来站在椅子前面做。 (4)重点练习踮步与进退步。 (5)教师边说故事情节,边示范舞蹈,幼儿跟着老师学习舞蹈。 (6)重点练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动作,在继续完整练习舞蹈。 (7)教师或一些幼儿戴新疆帽舞蹈,其余幼儿欣赏并拍手伴奏,体验新疆帽舞蹈的欢快情绪和民族特色。 4、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在教师指挥动作的暗示下,进行即兴地齐奏或轮奏。 对于踵趾步孩子还是不太会,一折一折的,没有美感!看来不止要教会,还要培养他们对于舞蹈的美感。 因为教室场地比较小,所以我把动作分成手和脚两部分。先根据情节练习手部动作。然后再站起来练习脚部动作。 因为有了故事情节动作顺序倒不难记。 就是踮步与进退步需要特别的练习。 活动反思: 这次音乐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步伐和手位,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学习好这个舞蹈,我预先创编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活动时,我神秘地对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维吾尔族姑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什么呢?孩子们很好奇,猜各种各样的名字,当我出示“阿依古丽”四个字时大家都说太好听的,有的男孩子还兴奋地笑了。这时我马上给大家讲述创编的故事,想让孩子们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来熟悉舞蹈结构。 并提问:“阿依古丽早上做了什么事?她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接着我对孩子们说:“老师把这些事编了一段好看的舞蹈。”随着欢快的音乐,我热情地为孩子们表演舞蹈,让幼儿欣赏舞蹈,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开心极了,都嚷让着想学哪个哪个动作,顿时教室内变的嘈杂起来,我使了很大的劲,才让活动正常进行。整个活动上得非常累人,孩子掌握舞蹈的动作也不是太好。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活动过程和教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仔细回想,活动中女孩子对舞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习时认真仔细,积极练习;而男孩子呢,有的动作做的不到位,有的则根本没有认真学,活动时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和其他班老师一交流,她们也出现了这种状况。 如何改变韵律活动中的类似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针对班内幼儿多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幼儿分成男女两组,这样学习时对掌握不好的孩子老师能个别指导,根据男女幼儿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鼓励女孩创编不同的动作,在自己的实际能力上得到提高。 2、学习动作时,孩子之间会互相遮挡,可以把动作图谱先分散在教室四周,让孩子自由选择进行模仿练习,教师进行观察指导,等孩子基本掌握动作后,在放在一起连贯表演。这样,更尊重幼儿、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3、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来控制幼儿的情绪,如眼神、动作。另外音乐指令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1234567来让幼儿起立准备、7654321回到自己的位置。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形成良好的音乐活动常规,让音乐活动上得轻松自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